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頁 » 旅游

日本抹茶旅游(日本抹茶故鄉(xiāng))

2022年10月24日 20:26:0410網(wǎng)絡

1. 日本抹茶故鄉(xiāng)

答:馬卡龍,又稱作瑪卡龍、法式小圓餅,是一種用蛋白、杏仁粉、白砂糖和糖霜制作,并夾有水果醬或奶油的法式甜點??诟胸S富,外脆內柔,外觀五彩繽紛,精致小巧。

馬卡龍作為一種法式甜點為人們所熟知,但實際上,馬卡龍是意大利人發(fā)明的。而馬卡龍具體的起源,有多個版本。

16世紀中葉,佛羅倫薩的貴族凱塞琳梅迪奇嫁給法國國王亨利二世。雖然身處王室,但畢竟遠嫁他鄉(xiāng),王后不久就患上了鄉(xiāng)思病。于是,跟隨王后來到法國的廚師做出家鄉(xiāng)的馬卡龍,來博取王后的歡心,從此這種意大利式甜點在法國流傳開來。

口感與外觀

馬卡龍層次感分明,外酥內軟。咬一口,首先嘗到的是很薄但酥脆的外殼,接著是又軟又綿密的內層。和奶油的質感不同,杏仁餅的韌勁將餡料撐起,又給軟膩的餡料增加了嚼勁。

一枚完美的馬卡龍,表面光滑,無坑疤,在燈光照射下泛著淡淡光澤,餅身下緣還會出現(xiàn)一圈漂亮的蕾絲裙邊。由于不同裝飾材料,如抹茶粉、水果粉的加入,使得馬卡龍呈現(xiàn)出繽紛的顏色。

制作餅身大概需要75克白砂糖以及90克的糖粉,而在制作內餡過程中還添加60克左右的白砂糖進去,因此許多人認為馬卡龍口感過甜。

馬卡龍之所以日趨流行、招人喜歡,很重要一個原因就在于五彩繽紛,十分漂亮的外觀。但這些漂亮的外觀其實都是食用色素的功勞。也有人嘗試把各種天然粉末加到面糊中去,比如抹茶粉、巧克力粉等等,情況稍有改觀。

法國的廚師做出家鄉(xiāng)的馬卡龍,來博取王后的歡心,從此這種意大利式甜點在法國流傳開來。

2. 日本的抹茶文化

日本抹茶文化根本由來在于中國的茶道文化。起初,是在鐮倉時代以前,日本的一個名為榮西法師被遣于中國,期間看到宋代禪寺的宗師在制茶,這不禁引起了法師的好奇心。想著把這制茶的方式及其飲茶習俗一齊帶回成為自家的茶文化品牌。

本在宋代茶為一種品嘗茶質優(yōu)劣的民間游戲,通過運用擊葉、研磨成細末、對其進行篩選、熬煮,層層工藝缺一不可,因此為“末茶”。這也為日本后來的“抹茶”奠定了基礎。隨后,在開元時代之時,南浦紹明為了為了本國的茶文化繼續(xù)發(fā)展,再次來到宋,結茶友,將制作“末茶”所用到的茶具、用具以及中國的茶典書籍一起帶回了日本,并建立大德寺,將茶道都沿自此地,達到廣泛傳播茶文化的目的。

這時,雖然日本茶道文化還未形成自己特色的風格和樂趣,但是也未曾被湮滅,仍有許多的保留。一些日本學者提供建議,讓和尚進入唐宋,繼續(xù)學習“末茶”的經(jīng)驗,通過其制作過程,茶葉的魅力與精髓以及茶具內飾的完美修飾,達到獨具特色的高雅古典之氣,將宋代的“末茶”轉變成為日本獨特的“抹茶”。

經(jīng)過對茶道室的建筑的改造以及對茶的風格藝術的研究與探討,而今日本的抹茶文化從此發(fā)揚光大,繁榮昌盛,并達到茶文化的巔峰時期。如今已經(jīng)成為一種待客之道,迎賓之禮,頗為震撼。

3. 日本吃抹茶的地方

在茶碗里放上抹茶,倒進開水,然后用攪和茶葉末的小圓竹刷攪和起泡沫.喝的時候,是用手拿起茶碗,放到左手掌上,再把茶碗從對面向身前轉.喝了之后用手指抹一下,手指用隨身備用的白紙擦.

4. 日本抹茶圣地

鹿苑寺,因《聰明的一休》而火

在上個世紀中國影視業(yè)還沒有發(fā)展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的時候,經(jīng)常會引進一些海外影視作品來播放,日本的《血凝》、《阿信的故事》在中國都很受歡迎,對于七八十年代生人來說,動畫連續(xù)劇《一休的故事》記憶是最深刻的,很多人的腦海里至今仍然清楚記得主題曲的旋律。

《聰明的一休》里講到一座寺廟,這座寺廟就是鹿苑寺,中國游客更喜歡稱其為金閣寺,它長期排在京都旅游指南的前列位置,是當之無愧的網(wǎng)紅景點。

鹿苑寺位于京都北山,位置略偏,距離地鐵站和電車站都有一段距離,不過有多路市營公交車通達山門前的大路。

很多日本學校喜歡組織學生到鹿苑寺參觀,在寺里還遇到不少韓國團,大中華區(qū)游客也很多,其中以中國內地游客最多,其次是臺灣地區(qū)和香港特區(qū)的游客,這從口音上便可以辯認得出來。

在鹿苑寺外感覺不到人流多到那種程度,買完票進入佛寺才知道什么叫“人山人?!?。

鹿苑寺的核心是一個湖,湖邊的三層舍利塔是整座寺廟的核心,也是最美的景觀,很多游客集結在湖邊各種角度拍攝,尤其是一些人像愛好者,爭取機會定格不同造型然后曬朋友圈。

工作人員指引游客進出的方向,并提醒不要在出入口處停留,一些好機位,比如楓樹底下,需要排隊等候,現(xiàn)場秩序很好。

很多看過《聰明的一休》的朋友對鹿苑寺湖邊的舍利塔留下深刻印象,這座金色的建筑物幾乎每一集都會出現(xiàn)。

舍利塔雖然外表呈金色,但并不是真的用黃金建造,而是在塔的里外貼滿了金箔,這也是金閣寺名稱的由來。

鹿苑寺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經(jīng)有600多年的歷史,早期是一座山莊,主人是《一休的故事》中利將軍原型,名字叫足利義滿將軍。

秋日的暖陽照在湖面上,湖水映出了金閣(三層舍利塔)、松樹、楓樹等植物的倒影,讓人驚嘆“如此風光畫不如”。

三層舍利塔的第一層是法水院,第二層和第三層分別供奉著觀音和彌陀佛,不過這座佛塔好像并不對游客開放,至少在我游覽當天并沒有看到游客進出。

從建筑格局來講,鹿苑寺除了是一座寺廟,還是一座設計巧妙、布局合理的古典園林,極具古典美學的建筑群落使游客無論身處那個角落都能感受到幽 雅的禪林意韻。

從湖邊漫步到山丘,景色換了一種風格。

深秋的鹿苑寺,除了松樹,其他樹種或多或少都改換了顏色,紅綠青紅紫搭配寶塔和佛塔,特別夢幻、唯美!

值得一提的是金閣寺的抹茶做得不錯,500日元每人次的費用有點小貴,不過對比寺外的價格并沒有很大的差距,小嘗一次還能接受。

★鹿苑寺的抹茶是現(xiàn)場制作的,游客在門口付款之后,工作人員會給一塊小牌子,憑借牌子,抹茶師會將制作好的抹茶端到游客面前,并行日本茶禮。

5. 日本進口抹茶

食材:雞蛋 兩個、牛奶 180毫升、高筋面粉 350克、黃油 20克、酵母粉 6克、日本進口宇治抹茶粉 10克、白砂糖 50克、葡萄干 30克、黃油 10克、牛奶 250毫升、奶粉 15克、糯米粉 200克、草莓干 50克、曼越莓干 45克

步驟1.把材料備好

步驟2.把面粉倒入碗中,放入抹茶粉,中間挖個洞倒入酵母粉,雞蛋打散加進去,加入牛奶揉勻。然后加入黃油接著揉,直到能拉成有彈性的薄膜。之后蓋上保鮮膜放入烤箱中開啟發(fā)酵功能。

步驟3.趁著發(fā)面時,開始準備麻薯的材料。糯米粉放入碗,加入奶粉、白砂糖,一邊慢慢加入牛奶一邊攪拌均勻。

步驟4.把麻薯上鍋蒸熟,中大火十分鐘左右。然后揉入黃油,弄成光滑的面團,包上保鮮膜備用(也可以不包)

步驟5.等面達到一定程度時,拿出來分成等量的四分,滾圓,蓋保鮮膜松弛15分鐘,放氣。把糯米團也同樣分成等量的四份。

步驟6.案板上用刷子刷一點油,把面團用手拍扁,搟成長方形,把糯米面片放到抹茶面片上。

步驟7.開始放自己喜歡的果干。

步驟8.自上而下卷起,捏緊收口。

步驟9.烤盤涂油,把做好的面包胚收口朝下,放烤盤上,烤盤入烤箱繼續(xù)開啟發(fā)酵功能開始二次發(fā)酵。(約半小時)

步驟10.二次發(fā)酵以后,取出來,用刀子在上面畫出自己喜歡的圖案。

步驟11.放入涂過油的烤盤中,入烤箱開烤!烤箱事先要預熱,190度上下火約15分鐘。即可。

6. 日本抹茶湯

日本茶道一般用綠茶、烏龍茶、紅茶。

日本茶道分類:

1、抹茶道,亦叫做茶之湯,使用的是末茶。其飲法是由宋代點茶道演化而來。只是宋代采用團茶,還需羅碾烹炙,而日本采用末茶,直接以茶末加以煎煮。

2、煎茶道,是明朝福建的隱元禪師帶到日本的,流派眾多,和目前國內的泡茶方法差不多,就是用鐵壺或茶壺沖泡茶葉,分給茶客喝。

7. 日本抹茶點心

抹茶的英文單詞源于“抹茶”的日語發(fā)音,是日本茶道中使用的粉末狀的綠茶。不過,追溯起來,日本抹茶的源頭在中國。

  抹茶,在中國古時稱作“末茶”,起源于隋唐,宋代發(fā)展達到鼎 盛,文獻中留下了其制法的詳細記錄:將春天的茶葉的嫩葉,蒸煮新鮮茶葉(稱為“蒸青”),進而硏磨成膏,再壓制成塊,烘焙脫水儲存,待要飲用時,再碾成細粉。由于當時最流行制作精致的圓形茶餅,所以末茶也被稱為“團茶”。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詠嘆抹茶的詩篇,"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就是唐代詩人盧仝對抹茶的贊美之詞。

  末茶既是粉,便不能像今天的茶葉那樣沖泡。它的喝法是用開水沖兌,攪打成糊狀,稱為“點茶”。宋徽宗就在他的《大觀茶論》中描述了點茶的過程:點茶者拿著竹制的茶筅,靈活地轉動手腕,快速攪打茶湯,就跟今天我們打雞蛋差不多。要一直攪到碗中泛起“湯花”——白沫,如“疏星皎月,燦然而生?!?/p>

  當時最為有名的評茶專家、大文豪蔡襄在《茶錄 》中評述斗茶方法;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釋中說,古者茶必有點,其硙茶(抹茶)為撮泡茶,必擇一二佳果點心,謂之點茶。這里所指的抹茶沖飲之道即為唐宋年間的中國茶道。

  由于末茶工藝復雜,頗費人財物力,到了明代,崇尚勤儉節(jié)約的朱元璋便下令“罷造團茶”。飲茶風氣隨之改變, 而改用茶葉,沖泡喝湯,棄置茶渣,沖泡散裝茶葉開始流行,末茶被散茶取代,就在中國逐漸失傳了。

  如今要品嘗抹茶就需要到日本了。南宋時日本有一位榮西禪師兩次渡海來華學佛,回國時帶去了茶籽、茶具以及《茶經(jīng)》手抄本,并在1214年寫成日本的第一部茶經(jīng)《吃茶養(yǎng)生記》。書中詳細記載了末茶的制法、吃法與效用,日本抹茶文化自此而始。

  為什么中國“末茶”到了日本,就變成了“抹茶”?

  主流說法是同音字錯用、以訛傳訛。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最初的末茶需要飲茶者自己研磨茶粉,“抹”就是在強調用手轉動石磨的動作。

  1215年,鐮倉幕府將軍源實朝因宿醉而患病,榮西禪師用抹茶茶飲治愈了他,從此抹茶被當成解酒良藥、養(yǎng)生飲料在武士、公卿等上層階級中傳開普及。

閱讀延展
評論列表暫無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