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頁 » 習俗

西藏的風俗!

2022年06月30日 03:01:4680

佩服!英語有24個發(fā)音,而藏語居然有32個之多,所以說學藏語必先學英語,對于一些日常口語,最好還是針對你所處地使用,因為前藏和后藏的藏語有明顯不同,每個地區(qū)的藏語也有不同,甚至,每個縣的的都有差異,所以你看到的那句話是為你好。

藏族飲食習俗?

藏族的飲食習慣


藏族地區(qū)主產青稞、馬鈴薯,一般以青稞為主糧,炒熟后磨成的面粉叫“糌粑”。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渣等。


酥油茶是藏族人民每天不能缺少的飲料,它是濃茶水、鹽巴、酥油等置于圓形長桶內沖擊混和而成,香郁可口,富于營養(yǎng)。幾乎家家戶戶火塘上都放置著一個大羅鍋,內分三格,除兩格分煮牛食、豬食外,另一格燒開水,終日不斷。火邊煨著茶罐,以備打酥油茶。和以酥油茶,手指拌勻捏成團而食。酥油茶也是藏胞待客必有的佳品。過去,藏民不吃魚蝦,喜歡喝酒和吸煙。酒用青稞釀造,味較淡。煙有卷煙、鼻煙兩種。鼻煙系用煙絲沫配以香料,置于精美牛角壺中,吸時倒少許于大拇指甲上,吸入鼻中,辛辣提神。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宇聽起來新鮮,實際上就是青棵炒面。它是青稞麥炒熟、磨細、不過篩的炒面,與我國北方的炒面有點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后磨,不除皮。吃糌粑時,碗里放上一些酥油,沖人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攪拌。拌時,先用中指將炒面向碗底輕搗,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轉動著碗,并用手指緊貼碗邊把炒面壓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勻,能用手捏成團,就可以進食了。食時用手不斷在碗里攪捏,揉合成團,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眾吃飯——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這種吃飯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飯也用手抓,叫做抓飯。由于糌粑吃法簡單,攜帶方便,很適合游牧生活。牧民們出遠門時腰間總要掛一個糌粑口袋,餓了,就從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時,他們從懷里掏出個木碗,裝些糌粑,倒點酥油茶,加點鹽,攪拌幾下,抓起來就吃。有時,邊吃糌粑,邊喝酥油茶。有時,把糌粑倒進一個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會兒,噴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過藏歷年時,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擺一個叫“竹索琪瑪”的吉祥木斗,斗內放滿青棵,糟極和卓瑪、人參果等,上面插著青棵穗、麥穗花校和一種叫“孜卓”的繪有太陽、月亮、星星圖案的彩脾。鄰居或親戚朋友來拜年,主人便端過“竹索琪瑪”,客人用手抓起一點糌粑,向空中連撤三次,再抓一點放進嘴里,然后說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藏族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有哪些?

在過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這生活與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等到過了年,人們走出這年所特有的狀態(tài),回到生活里,年的感覺也隨即消失,好似一種幻覺消散。是啊,年,實際是一種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種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于是,無論衣食住行,言語行為,生活的一切,無不充溢著年的內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且不說鞭炮、春聯、福字、年畫、吊錢、年糕、糖瓜、元宵、空竹、燈謎、花會、祭祖、拜年、壓歲錢、聚寶盆等等這些年的專有的物事,單說餃子,原本是日常食品,到了年節(jié),卻非比尋常。從包餃子捏小人嘴到吃 團圓餃子,都深深浸染了年的理想與年的心理。 而此刻,瓶子表示平安,金魚表示富裕,瓜蔓表示延綿,桃子表示長壽,馬蜂與猴表示封侯加官,雞與菊花都表示吉利吉祥......生活中的一切形象,都用來圖解理想。生活敷染了理想,頓時閃閃發(fā)光。 對于崇拜生活的民族來說,理想是一種實在的生活愿望。 生活中有欣喜滿足,也有苦惱失落;有福從天降,也有災難橫生。年時,站在舊的一年的終點上,面對一片未知的生活,人人都懷著這樣的愿望:企盼福氣與懼怕災禍。于是,千百年來,有一句話,把這種年文化心理表現得簡練又明確,便是:驅邪降福。 中國人對生活的態(tài)度十分了有趣,比如鬧水的龍和吃人的虎,都很兇惡,但在中國的民間,龍的形象并不可怕,反而要去耍龍燈,人龍一團,喜慶熱鬧;老虎的形象也不殘暴,反被描繪得雄壯威武,憨態(tài)可愛,虎鞋虎帽也就跑到孩子身上。通過這種理想方式,生活變得可親可愛。同樣,雖然生活的愿望難以成真,但中國人并不停留在苦苦期待上,而是把理想愿望與現實生活拉在一起,用文化加以創(chuàng)造,將美麗而空空的向往,與實實在在的生活神奇地合為一體。一下子,生活就變得異樣的親近、煌煌有望和充滿生氣了。這也是過年時我們對生活一種十分特別又美好的感覺。 好的東西。

評論列表暫無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