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頁 » 習俗

傣族舞的基本手勢和動作是什么?

2022年05月12日 05:19:4380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前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于傣族的記載。唐以來史籍稱傣族為“黑齒”、“金齒”、“銀齒”或“繡腳”,又稱傣族為 “茫蠻”或“白衣”;宋沿稱傣族為“金齒”、“白衣”。自元至明,“金齒”繼續(xù)沿用,“白衣”則寫作“百夷”或“佰夷”。清以來則多稱為“擺衣”。但以上都是他稱,傣族自稱,則一直是“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按照我國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為“傣族”。
  傣族有傣那、傣雅等多種自稱,漢語稱水傣、旱傣、花腰傣,服飾上有一些差別。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壯傣語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過去有過不同形體的那文、傣蹦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五種文字,現(xiàn)較流行的是傣泐文和傣那文,這兩種文皆由梵文字母演化而來。
  傣族的民族節(jié)日,各地雖不盡相同,但都與宗教信仰有密切關系。在西雙版納、德宏等傣族聚居區(qū),主要節(jié)日有傣歷新年、關門節(jié)和開門節(jié)、跳擺。傣歷新年俗稱 “潑水節(jié)”,傣語為“桑勘比邁”、“梭賀桑勘”,時在傣歷六月(公歷四月),節(jié)期三至五天不等。活動內容有采花、堆沙、浴佛、潑水、劃龍船、放高升等,歌舞活動更是傣歷新年時的重要活動內容。關門節(jié)和開門節(jié),傣語為“毫瓦薩”和“奧瓦薩”,系由佛教術語“薩沙那”演變而來,意為“齋戒”。在傣歷九月至十二月(公歷七至九月),這三個月正值雨季,人們要集中精力到佛寺拜佛聽經(jīng),停止其他活動;男女青年不能戀愛和結婚,稱為關門節(jié)。雨季結束,豐收即將到來的時候過開門節(jié),屆時,男女青年們穿上新衣,成群結伙,敲鼓敲鑼,走村串寨,最后到佛寺舉行賧佛。過去在夏歷二月初八舉行跳擺:村寨中的男人們備豐盛的食物到佛寺中獻佛,然后在佛寺院中,由四人分別持小鈸、大鑼、象腳鼓跳舞,舞畢痛飲而散。這種跳擺活動現(xiàn)已不多見。過去在跳擺時還要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也叫 “做大擺”,白天誦經(jīng),晚上有歌舞演出,現(xiàn)在也不進行了。
  在多民族雜居區(qū)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有的與其他民族共過春節(jié)、趕花街等活動;有的地方有祭龍樹和祭祖活動,只有少數(shù)幾個地方有祭把性舞蹈存在。
  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點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區(qū)、西雙版納地區(qū)及景谷、孟連、耿馬等縣都有流傳??兹肝瑁诘潞甏稣Z為“嘎洛永”,在西雙版納傣語為“凡糯永”?!案隆焙汀胺病倍际翘蛭柚?“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時,舞者頭載寶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腳鼓、镲等樂器伴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劇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樣,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藝特長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風格。獨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麗縣的藝人,他們以模擬孔雀走路、飛跑、吃水、抖翅、飛翔、開屏等動作,形成豐富的舞步;瑞麗縣半職業(yè)藝人較多,如瑞板、賀費、毛相、約相、旺拉等人,他們在表演上各有創(chuàng)新,以各自的流派風格而聞名全省。雙人孔雀舞也稱“凡南諾”,最具代表性的雙人孔雀舞流傳在景洪縣。“南”意為“高貴的女性”,“諾”意為“雀”或“鳥”;“凡南諾”可譯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現(xiàn)雌雄兩只孔雀的飛翔、相對而舞的情景。潞西縣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與魔鬼”的三人舞,后演變?yōu)楠毼?,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華麗,開合自如,吸引著廣大觀眾。景谷縣的孔雀舞屬歌舞劇表演,邊舞邊唱,舞蹈步伐較簡單,以走步和碎步為主,表演的是佛經(jīng)故事“召賀罕打孔雀”。

評論列表暫無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