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頁 » 習俗

這種習俗是什么?起源?在中國哪些地方?有何傳說?

2021年11月20日 13:20:388

? 懸棺葬地的選擇必須依山傍水和船形棺的使用反映出懸棺葬起源于江河湖海的水居民族。 據歷史文獻記載和目前所掌握的考古資料,福建、江西等東南地區(qū)的懸棺葬在我國懸棺葬年代中最早,且為古代越族之葬習?!稘h書·嚴助傳》:“越方外之地……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習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險”。古代越人的經濟生活“陸事寡而水事眾,于是人民被發(fā)文身……短褚不袴,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上述記載表明,我國古代越人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和經濟生活與江河湖海息息相關。人類社會的宗教觀念產生以后,人們便根據鬼魂到另一世界去生活的幻想,將人的現(xiàn)實生活附加給鬼魂世界。因此許多民族的喪葬習俗都具有事死如事生的特點?;谶@樣一種宗教觀念,古代越人便將懸棺葬地選在依山傍水的懸崖峭壁。人的生命雖已結束,然而死者的鬼魂與原先的社會群體尚繼續(xù)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在冥冥之中他依然與他的親人在以前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中生活。 船是我國古代越人重要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福建武夷山的船棺是迄今為止我國懸棺葬中最早的葬具。白巖、觀音巖保存較好的兩具船葬全長3.5至5米左右,寬約0.55米、高0.6至 0.7米。無論從形狀、大小等方面來看,武夷山船棺均與目前閩北江河及閩南廈門等地沿海所用的木船和漁船相似。這種情況表明,船形棺最早很可能就是實用器物。 四川巴縣和昭化縣所發(fā)現(xiàn)的巴人船棺均長4至5米,寬1至1.2米,有的船棺板厚達12厘米以上⑨,如此巨大的船棺亦應是生前的生產和交通工具。 在東南亞地區(qū)以船為棺的習俗亦十分普遍,越南的朱芹遺址、朱山遺址都發(fā)現(xiàn)了船棺葬,越溪(海防)也有獨木舟式的船棺葬⑩。至今越南的傣族人仍把死者放在獨木舟式的棺材中,馬來西亞甘榜雙溪朗遺址發(fā)現(xiàn)了兩面銅鼓放在一座船棺的木板上,在瓜拉塞林新發(fā)現(xiàn)了一個漁人村落的船棺葬遺存。在加里曼丹島洞穴遺址中同樣發(fā)現(xiàn)了船棺葬俗。 據民族學資料,沙巴東海岸的沙巴人、加里曼丹島的斯卡賓(Skpan)族、美拉尼西亞所羅門群島和新赫布里底群島中的安布庵(Ambutmy)島的要人以及湯加和薩摩亞群島的酋長等死后均用船棺。薩摩亞群島盛尸用單船或雙船,班克斯群島的Va- nunLava島,人死即以生前所用之船為棺。 在我國,無論東南地區(qū)還是西南地區(qū)的懸棺葬中幾乎所有的葬具均為整木鑿成。整木刳空而成的棺與獨木舟相似,可以認為是一切船類的祖型。大量的科學資料表明,船與行懸棺葬的民族有著密切關系。從我國和東南亞的懸棺葬和船棺葬大都分布在江河沿岸和濱海地區(qū)來看,這兩種葬俗都起源于近水而居的民族之中,是海洋民族的文化特征。 近水而居,善于造船和用船是我國古代越人的特點。船在他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死后以船為棺,繼續(xù)享用,完全符合這一人們共同體的心理素質。
懸棺葬的置棺方式有以下幾種: (1)木樁架壑式。棺木架置于天然崖洞或在巖石裂隙所打的木樁之上。此種形式見于福建武夷山、湖南、四川等地,在湘西沅水兩岸和川東長江三峽地區(qū)尤為常見。 (2)崖洞式(包括天然巖隙式)。即利用臨河峭壁上的天然洞穴或裂隙,略加修整(壘筑、填平)置棺其內。這種形式在各地懸棺葬中均有發(fā)現(xiàn)。 (3)橫穴式。在臨江崖壁上開鑿長方式橫龕,大小寬窄以容一具長約2米,高、寬約為0.5米左右的棺木為限,棺側外露。這種置棺方式見于川南、川東長江三峽等地。 (4)方穴式。在臨江崖壁上開鑿寬約1.5米或稍小的方洞,或者利用天然洞穴加工成方洞,置棺其內。此種形式在川東南、湘西和鄂西等地常見。 (5)懸崖木樁式。在臨江絕壁上開鑿小方孔,打入木樁,然后架棺其上。這種形式多見于川南、湘西等地。 (6)崖緣式。在海邊陡峭崖壁上常有突出的狹窄崖緣形成天然平臺,棺木置放上面,此種形式在臺灣和東南亞海島地區(qū)較為常見。